返回顶部
青海在线 官方微博 客户端 微信号:qhtoutiao 热线电话:0971-6111986
资讯
  • 青海资讯
  • 青海视界
  • 青海旅游
  • 青海文化
  • 青海特产
  • 青海招聘
  • 资讯
  • 招商引资
  • 名优企业
  • 社群
  • 时尚
  • 美食
  • 家居
  • 亲子
  • 旅游
  • 新娘
  • 爱宠
  • 杂谈
    • 办好“心头”事 让各族群众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阔步前行
    •  09:06:00 来源: 青海日报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前河村教学点,一位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青海日报记者 魏雅琪 通讯员 石延寿 摄

        2018年,因为成绩优异,更藏卓玛从刚察县来到西宁就读于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父母十分高兴:“孩子不用远走他乡,就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医疗,民生之需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两位老人和媳妇、娃娃前前后后住院的费用我根本负担不了!”张书全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毛合湾村的一位土族农民。十多年前,政府将他们从脑山迁出,在山下盖了房子,夫妻俩外出务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6年前,女儿发生的一次意外,花光了夫妻俩的所有积蓄,他家成了贫困户。3年前,在外打工的妻子突发胰腺炎,“做手术、住院,花了好几万元,这次我们不害怕了,出院的时候我们自付了很少的一部分,对家庭生活没造成什么负担。”张书全回忆说。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各族群众的共同愿望。近年来,青海省重点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方位、全周期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新农合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医疗改革的带动下,民族地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明显改善,享受到了更多的健康“红利”。

        68岁的回族阿娘马秀梅(化名)因为慢阻肺在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医院考虑到患者家里的经济情况,总院通过双向转诊微信平台将患者下转到当地卫生院继续治疗,和患者一起下转的还有总院专家的诊疗方案,卫生院的医生按照总院专家的诊疗方案,继续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转院后离家近了,花钱少了,吃饭也方便了。”马秀梅说。

        “双向转诊打通了集团内上转下转的绿色通道,做到了患者往上转有人接,往下转有人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大通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蔡桂兰说。

        2016年,青海省首家医疗集团——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成立,集团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总院,整合了大通县3家公立医院和27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00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紧密型一体化的健康共同体。集团内部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打破了从总院到分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上转下转的壁垒,为各族群众及时就诊提供了便利条件。

        养老,民生之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老亦是民生工程的一项关键内容。

        西松,今年66岁,膝下无儿无女的他三年前他被当地政府安排住进了敬老院,从此老人的生活起居有了着落。

        “我没有子女,一个人在草原上放牧,党和政府让我住进这里,吃穿住有保障,生病了还有专门的医生给看病。”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幸福敬老院,西松老人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近年来,治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困供养工作,全县共有4家非盈利性敬老院,特困供养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县财政为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750元。为特困供养对象建立专项医疗救助基金,全额资助特困供养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幸福敬老院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住在敬老院的特困老人有186位,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尽力提供亲情式的全方位、人性化服务,悉心构建特困供养人员的温馨家园,着力解决好他们的衣、食、 住、行、医、葬等具体问题,让老人们安心度过晚年。

        就业,民生之本

        玉树州诺布岭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民族服饰加工、民族用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民族服饰加工企业。公司吸纳了300余名当地贫困户牧民群众为员工。带动了周边地区1200余户农牧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和进程,其中贫困户群众813户,使这些贫困户的年收入达3万余元。

        “我们还注重技能培训,一技在手、生活不愁,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贫困牧民群众现在都变成了民族服装加工能手,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坚定了他们奔小康的信心。”企业负责人介绍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青海省千方百计扩大民族地区群众就业,累计建立就业示范基地90个,实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76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3.5万人次。2015年以来,全省涉藏州县城镇新增就业11.2万人。

        提升幸福指数,凝聚民心民力。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心头”事,用小实事托起大民生,让各族群众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阔步前行。 

        民生无小事,点滴总关情。

        教育资助政策,惠及全省80余万各族学生。

        大力提升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构建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线。

        ……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件件惠民的实事,见证着青海省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的足迹。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民生改善,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坚持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不断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民生领域投入,关乎民族地区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持续改善。

        教育,民生之基

        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青海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办好民族地区教育,通过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系列项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19年全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38%,提前实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

        “不管是城镇还是牧区,最漂亮、最显眼的建筑都是学校。”青海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经费投入进一步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2017年以来民族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达747.2亿元,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和“大通铺”,寄宿制学校基本生活设施条件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方面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校容校貌大为改观。

        面向民族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初步形成海西州以产业带动专业的重点推进区,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以绿色产业和生态保护为基础的特色发展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责编:刘沛然、杨阳)
      上一篇:采摘园里的笑声
      下一篇:我省“六清”行动取得阶段进展 查办涉黑涉恶团伙125个--政务公开
    青海在线 两微一端
    青海在线官方微信
    掌上青海官方微信
    客户端下载:app.jiaomomo.com
    青海观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971-96123
    青ICP备150000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