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一则好消息从山东济南传来:
西宁市城西区入选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活动和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主题论坛上,西宁市城西区作为入选代表接受授牌。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城西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首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近年来,城西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决扛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后方政治责任,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聚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金融、现代商贸“四大集聚区”建设为路径,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如今,“生态西区”已成为该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走进城西区,这里的城市正在实现一街一品、四季常绿、花香满城的华丽蝶变,“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全面呈现,植绿爱绿护绿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坚持靶向施策,推进污染防治不动摇
年均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20年的89.5%上升到2022年的96.8%,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位居全市区县前列;
全市首个“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健全网络管理体系;
“两河一渠”治理成效显著,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2020年至2022年均为100%。
……
翻开《城西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报告》,一份份污染防治“成绩单”呈现眼前。虽然只是百分比的波动,但是这背后却凝聚了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与付出,该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地更绿、天更蓝、水更清持续释放了生态环保红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幸福。
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在全市率先启动“生态互联网+”试点及渣土车“一车一档”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文明施工“10个100%”扬尘防控要求,餐饮行业油烟处理设备实现全覆盖,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6年位居全市县区前列。水环境治理方面,创新建立西宁市首个“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进“一河一策”水资源精准治理,持续完善“1+8+N”河湖管理机制,巩固“三级河长+社会化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系,“两河一渠”治理成效显著,荣获“全省河长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城西区河湖管理机制成为青海省唯一入选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案例的典型案例。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积极组织开展辖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实施各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对辖区12个行政村农用地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和土壤疑似污染地巡查工作,并对辖区农业用地、工业遗留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和初步评估,为土壤污染安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夯实生态本底,保护和发展两手抓
作为西宁市的核心城区,城西区各项经济指标多年来长期处于青海省和西宁市乃至青藏高原地区县区前列。近年来,城西区将建设“四区”、打造“三城”作为发展定位,建设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
立足区情和创建优势,努力实现保护和发展两手抓、两手强。
城西区以“四大集聚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生态“含绿量”赢得发展“含金量”,实现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坚持“服务业强区”发展战略,不断培育壮大市场发展主体,第三产业总量位居全省县区首位。全省56%以上金融机构聚集城西区,这里成为全省金融机构最多、金融活跃度最高、金融人才最聚集的城区。国家能源、大唐能源等国家五大能源集团在城西区设立区域总部,各类总部企业达152家,营业收入超170亿元。全区53栋商务楼宇入驻企业4100余家,营业收入超30亿元。唐道·637、力盟步行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称号,建成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区等24个,形成了全省生活消费中心,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施高新技术引领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科技惠民服务工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将绿色低碳理念和元素贯穿于城市更新的全过程,在城市更新中增加绿地公园、绿色环保设施,扩展城市绿色生态生活空间,光伏节能环保公厕写入西宁市绿色发展蓝皮书。
创新智慧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先行先试
打开手机,通过建筑工地安装的扬尘在线监测系统,执法人员可随时对工地情况实现视频检查,通过“视频监管+严管重罚”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和监管覆盖率,促进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及扬尘防治效果大幅提升,实现攻坚战常态化监管的转变。
基于“智慧西区”项目,城西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智慧生态”信息平台建设。“智慧西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城市运行指挥中心,项目范围覆盖城西区建成区面积约53平方公里,涵盖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联动业务部门23个,成为全省首个“大数据+指挥中心”现代化综合平台。该项目包括辖区公共区域内的各类城市部件普查摸底、2.5D地图数据、实景地图数据、虚拟三维地图数据建模。如今,“生态互联”应用建设已完成火西村护林房等共计34个土壤监测、10个大气监测、18个森林防火监控、5个水质监测点位的设施建设和入网工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火烧沟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湟水河南岸,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山高坡陡,沟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问题严重,加之散乱建筑遍布主沟两侧、“小散乱污”企业违规排污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周边的生态环境。
一场生态保护修复战役在此打响。作为城市“绿芯”和海绵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火烧沟生态治理及修复工程,于2016年在城西区启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火烧沟蜕变成为公园,这里处处是景,步道广场平整延伸,以“一廊两带三核”的空间总体规划,让每个区域呈现出“一谷一世界”的生态景观面貌。如今,火烧沟,城西区致力打造的“山水生态画廊”正在成形并焕发无限活力。
人民群众是绿色生态的最终享受者。城西区牢固树立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守护着群众看得见的青山碧水蓝天。
在实施火烧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中,城西区改变了当初这里植被稀少、自然灾害隐患突出的状况,林草覆盖率大幅提升,有效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沟道内自然地质灾害风险,提高了下游城区生态安全系数。火烧沟变身为青藏高原大型郊野公园,对改善城西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城西区特有的生态体系的形成、提升城区品位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市民、游客旅游观光、休闲的理想去处,呈现出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7亿元,组织实施城西区水槽沟等水环境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辖区“生态+”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大南山三期绿化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工程,累计补植补种各类苗木3809.49亩,播撒丁香、榆叶梅等种子55亩,逐年实现林区“增绿、增彩、有花、有果”目标,林区质量明显提升,森林面积达2269.6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2.84%,居全省前列。2022年,获评省级河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获得2022年省政府年度督查激励,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度城镇化县区。
城西区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宣传活动及“绿色单位”“无废细胞”等创建工作,广泛开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养成“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2022年城西区群众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为94.6%,参与度为85%。(来源:西宁晚报 张国静)
上一篇: | 海北海晏:文旅融合实现旅游接待114.18万人次 |
下一篇: | “锦绣中华·花儿与少年-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在西宁开幕 |